我市通過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全產業鏈謀劃、全要素提升、全方位服務,構建了從原料生產到終端消費各環節相互支持、鏈式發展的產業格局。
隨著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全面實施,面對玉米市場價格放開、農民收入減緩、農業結構調整前景尚不明朗和市場開發不足等問題,我市積極探索建立市場化運營新模式,在政策中尋機遇,在機遇中求發展。我市以中糧生化能源(肇東)有限公司、成福集團兩大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引領,以農業科研院所和財政、金融等部門為堅強后盾的糧食產業化協會,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用“訂單農業”紐帶連接千家萬戶糧食生產,形成了“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的全新組織模式,實現了“生產有基地、加工有企業、營銷有組織、流通有市場、出口有渠道”。
黑龍江成福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加是一家從事玉米精深加工的農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通過與江蘇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合作,投資10億元改造升級生產線,由生產附加值較低的淀粉、味精轉向重點生產國際市場上緊俏的賴氨酸、蘇氨酸等氨基酸產品,產品出口到全世界83個國家。公司每年都以每市斤高于市場兩到三分錢的價格收購農民手中的糧食,為了迎合成福的“口味”,已有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選擇種植更適合進行深加工的玉米品種。成福集團領導表示,價補分離、市場定價等因素給玉米精深加工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因此這些企業也會在收儲、加工、銷售全產業鏈發展過程中,肩負起消化本地糧、保障農民收入的社會責任。
為保證龍頭企業原料供應,我市不斷在提高玉米產量和品質上下功夫。如今在我市農村,玉米種植合作社已遍地開花。通過對各項目區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整地、統一施肥、統一播種、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獲、統一銷售,為農民提供產、加、銷一條龍服務,輻射的300多萬畝玉米畝可提高產量達200公斤左右。
在拉長玉米產業鏈的同時,富有肇東特色的裕村香、鑫圍小米、澇洲大米等也都整體“借勢登高”,肇東小米八寶粥、系列精深加工雜糧等紛紛搶灘國內外市場。目前,我市新型經營主體已發展到3000多個,200畝以上規模經營面積達到近百萬畝,涌現出了俊龍專業合作社、裕村香專業合作社、王老寶食品公司、孫君忠家庭農場等一批成功典型,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了重要示范引領作用。而肇東小米、鮮食玉米等特色品牌,也成為肇東綠色食品“標志性名片”。通過特色農業產業化,我市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政府增稅”的“三贏”模式。
記者: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