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味兒可真濃”,溫室大棚的門上貼著一副對聯和大大的福字。雖然外面是白雪皚皚的冬季,可肇東市向陽鄉向陽花瓜菜種植合作社程兆紅的溫室大棚里卻是暖意融融,地面上的8個“地悶”爐火燃得正旺。“今年香瓜比去年早移栽20多天,大年初六,我在微信直播施用有機肥、移栽香瓜苗,還沒開花便被預訂了58箱,看來今年也是個‘肥年’啊。一定要把瓜棚辦成‘觀光采摘園’,先品嘗,再自己挑著摘。”程兆紅高興地說,香瓜收獲后,我育的柿子苗又該栽了,這一畝多土地,香瓜復種西紅柿每年都給我帶來20多萬元收入,這調結構算是調對路了。
近年來,肇東市通過做大做強蔬菜傳統種植優勢、區位優勢、省級綠色食品產業大園區的牽動優勢,從創建綏肇公路和301國道一橫一縱“T”字型框架,沿路沿線由外向內逐步拓展綠色生態蔬菜產業帶入手,依托蔬菜產業發展基礎好、規模大、標準高、效益突出的肇東、昌五、五站、黎明等6個鄉鎮為重點,集中發展設施蔬菜,輻射帶動蔬菜產業區域性規模發展。瞄準綠色牌、生態牌和地方特色牌,引導經營主體在發展高端菜、設施菜、品質菜、文化菜等方面下功夫。目前,全市蔬菜棚室總量達到1.8萬棟,做到設施、技術、規模同步推進、同步提升。通過推進生產經營智能化、病蟲防控生態化、肥料投入無害化,以規模小區和蔬菜園區為載體。去年整合項目資金130萬元,以物化補助的形式,向蔬菜園區發放生物有機肥600噸;投入資金120萬元,在黎明鎮長富村、珊樹村、向陽鄉中心村建設“互聯網+”蔬菜基地3處。以黎明鎮蔬菜綜合園區為示范,試驗推廣曬水渠溫水灌溉、配肥渠增加微量元素等技術模式,多措并舉提升蔬菜品質,全力打造“放心菜”品牌。
爐火旺,春聯紅。“去年8畝多地種植的6棟塑料大棚、3個溫室“夏黑”無核葡萄,刨去各種成本,讓咱們賺了十二三萬元。這大棚改變了以往靠天吃飯的窘境。”大年初九,肇東鎮蔬菜園區張明啟和老伴盤算起去年的收入,樂得合不攏嘴。“今年咱葡萄園還是人工除草,施農家肥,不打農藥,不添加催熟劑”。嘗到“甜頭”的張明啟介紹說,通過探尋出“錯季生產+優質品種”的差異化種植之路,不僅實現了葡萄“一前一后”錯季上市,種植效益比錯季前增加三四倍,更實現了采摘、游客、品牌及農戶多贏。“今年要把微信推廣做得‘上檔次’,吸引哈爾濱、大慶等地客商、游客來訂購和采摘。還要引入物聯網技術,實行物聯網全程監管。”新年張明啟心里有了新打算。在肇東鎮,有很多農民和張明啟一樣,靠種植“不斷檔”經濟作物富了起來。
如今,肇東市果蔬種植和深加工已呈現出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態勢,蔬菜種植面積達到9.2萬畝。“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基地+農戶”、“合作社+農戶”等多種組織形式,以園區建設為抓手,發揮區域產業特色,逐步形成了以肇東鎮溫室葉菜,大棚葡萄、西紅柿、黃瓜;向陽鄉拱棚香瓜;海城鄉覆膜西瓜;五站鎮西蘭花、有機菜花等果蔬一茬接一茬連上了“流兒”上市。實現了種得好、銷得好,吃得好、玩得歡、帶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