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什么街邊小吃最流行?不是豆腐干,也不是羊肉串,而是近期席卷上海的“烤魷魚”!這東西聞一聞香味撲鼻,咬一咬筋道十足。價錢嘛,才2塊錢一串!物“美”價廉——烤魷魚很快“適銷對路”,烤魷魚小攤販的生意自然十分紅火。
上周末,筆者在兩天里連續11個小時對市內部分烤魷魚攤位進行跟蹤采訪,結果發現,香味撲鼻的烤魷魚存在著嚴重的衛生隱患……
邯鄲路某弄堂 泛白的魷魚泡在渾水里,水面上飛舞著蒼蠅……
11月23日上午,筆者在五角場邯鄲路某弄堂發現了一個烤魷魚攤位。
隔三五分鐘,這里就會有人光顧。攤主是位中年婦女,她也不吆喝,只是低頭靜靜地擺弄著手中的魷魚串。筆者上前買了一串,邊買邊問:“你的魷魚真大,哪里買的?好吃不好吃?”她說:“魷魚越大越好吃,咬在嘴里特別有筋道……”
不久,從她身后走來一個穿黑夾克的男孩,手里端著一整盤串好的魷魚串。看來,后面弄堂就是“加工”魷魚串的地方。筆者隨那個男孩繞到后弄堂,只見男孩正把一串串魷魚“串”起來。他面前擺著兩只大盆,泛白的魷魚泡在盆里,盆里的水已經渾濁不堪。蒼蠅圍著水盆漫天飛舞,男孩對此似乎早已司空見慣了,也不驅趕它們。
天冷水涼,男孩拖著兩條長長的鼻涕,不時用手抹一下鼻子,接著就用那只手去撈魷魚——自然,他的鼻涕也進了泡魷魚的水里。
武勝路某路口
烤魷魚的鐵板與汽車尾氣近在咫尺……
11月23日下午,筆者來到位于人民廣場南側的武勝路。剛走到路口,便聞到撲鼻的香味,是烤魷魚!果然,在這條不長的馬路上,聚集著大約七八個烤魷魚攤位。每個攤位的生意都不錯,“烤魷魚”的叫賣聲此起彼伏,有的攤位甚至還派伙計站在人行道上“拉客”:“2元一串,請您嘗嘗!”
這里是若干條公交線路的始發站——此時正值下班交通高峰,路面擠滿了大大小小的公交車。這些車輛每時每刻都在排放著大量尾氣,而那些烤魷魚的鐵板距汽車尾氣僅咫尺之遙!
在這種環境下烤出來的魷魚,衛生狀況能讓人放心嗎?筆者隨機問了幾名手拿烤魷魚的路人,他們大都對此表示無所謂。“現在尾氣都加了凈化裝置,比以前干凈多了,沒關系吧?”一位中年人小聲嘀咕著,他似乎難擋魷魚香味的誘惑,仔細瞧了瞧手里的魷魚:“蠻干凈的嘛。”還有一個女孩小心翼翼地問:“我就吃這一串,應該沒什么問題吧?”
突然,一位正在烤魷魚的伙計一連打了好幾個噴嚏——可能是辛辣的調料嗆了他。因為手里拿著東西,他不方便伸手捂住鼻口倒也罷了,但他居然既不低頭也不轉頭,幾個噴嚏全“奉獻”給了烤魷魚串。
“再生油”是怎樣“煉”成的?
11月24日上午,筆者再次來到五角場。這次想要了解的是烤魷魚攤位“究竟用什么樣的油烤魷魚”。鐵板烤了一定時間后,上面會有很多殘渣和剩油。這時,攤主往往會用鐵鏟把這些東西刮凈,鏟到一個小鐵罐里。然后拿起手邊的塑料瓶,將一些新的油狀液體倒在鐵板上——表面看來,攤主經常更換油料,似乎很有“職業道德”。
“機關”就在那個收集殘渣剩油的鐵罐里!筆者在一個攤位前發現,這種鐵罐內部分上下兩層,中間用紗網隔開。殘渣剩油鏟進鐵罐后,經過紗網的過濾,剩油會慢慢滲到罐底,在“成色”上與新油無異,攤主再把罐底的剩油倒進盛“新油”的塑料瓶里。至于紗網上沉淀的殘渣,攤主也不會“糟蹋”。人少的時候,攤主會把殘渣撒在鐵板上“煉油”。殘渣遇熱不久就變軟、熔化、冒泡。煉出來的油,攤主再把它留在鐵板上做“鍋底油”,以備下一次煎烤。
看到這里,筆者恍然大悟:“再生油”是這樣煉成的——新油變剩油,剩油濾“新油”,殘渣煉“鍋底油”……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這種油會致癌。
他們常常和執法者“捉迷藏”
五角場一位執勤巡警告訴筆者,針對五角場地區的烤魷魚攤位,有關部門已經進行了多次管理。“坦白地講,成效不大。”據他親眼所見,這里烤魷魚的攤位多布置了專人“望風”。“我們的車剛靠過來,望風的人一喊,他們全跑了。”攤位跑了,地面卻一片狼藉:踢倒的油瓶,打翻的魷魚串……攤主一般不會跑遠,他們會躲在弄堂里,等管理人員走了,立刻又返回原地。“簡直像是在‘捉迷藏’!”
就算對攤主進行處罰,收效也不大。“烤魷魚本小利大,罰完以后他們接著賣——一天就能把罰款再‘賺’回來。”巡警無奈地說:“除非沒人吃了,否則實在沒辦法管……就像毛蚶一樣,你說現在還有誰敢吃?沒人敢吃,就沒有人會賣!”